當“天地一大窯,陽炭烹六月”的酷暑尚未退散,印包業卻在全球范圍內迎來一場刺骨“寒潮”。這場寒流并非驟雨初歇,而是層層疊加的結構性崩塌;它先以需求萎縮為刃,再以產能過剩為錘,終以資金斷裂為鎖,將行業拖入“需求—供給—資金”三重漩渦。

以下筆者將循著時間、空間與產業鏈三條主線,將散落在世界各地的“點狀”危機連綴成一幅完整圖景。

6月12日,東莞市中級人民法院裁定受理虎彩印藝股份有限公司破產重整案,并指定管理人。這家成立于1989年、擁有36年歷史的“明星”企業,自此踏上重整之路。僅僅18天后,佛山傲彩創始人吳金河發出通告:資金鏈徹底斷裂,業務即刻停擺,員工就地解散。

兩家昔日標桿的先后折戟,將行業暗涌擺在臺前。

曾經的風光無限,如今卻都化作過往云煙。東莞虎彩印藝創立于1989年,有著輝煌的歷史,前身為虎門彩色印刷廠,2015年還成功登陸新三板,營收最高時超16億元,其業務領域涵蓋煙包、彩盒等,是行業內的“明星”。然而,自2018年后,卻開啟了一段漫長的虧損之路,6年虧損超6億元,最終走向破產重整。在破產重整前,其負債總額高達7.84億元,資產負債率78%,截至2025年6月16日,總負債超8個億,而2025年在手可執行訂單金額卻僅約2469.64萬元。

佛山傲彩也不遑多讓,作為一家被認為在傳統包裝業智能化轉型中有潛力的“標桿”企業,曾獲近億元融資,卻因激進擴張、創新模式落地難、管理失控等問題,在行業下行的沖擊下,資金鏈斷裂,最終破產清算,金融機構貸款余額3280萬左右,供應商未結貨款1300萬左右,連產業園區房租都拖欠200多萬,企業一夜之間土崩瓦解,員工散去,留下一地狼藉。

國內行業寒風凜冽,國際巨頭亦難獨善其身。

7月8日,全球紙漿造紙龍頭Sappi宣布,啟動德國阿爾費爾德工廠部分資產重組磋商,直言“歐洲市場需求結構性下滑”,在此之前,德國紙業市場已深陷“價格戰”泥潭。幾乎同時,北美包裝制造商Cascades決定10月初永久關閉尼亞加拉瀑布帕卡德路瓦楞紙廠,123名員工將全體裁員——而幾周前,該公司剛為另一家工廠提高了信貸額度。

需求萎縮與價格戰的雙重擠壓,讓“大而不能倒”成為一句空談。連曾被冠以“數字印刷界傳奇”的以色列瀾達數字印刷亦未能幸免。

由天才工程師本尼·瀾達耗時15年、燒掉13億美元(約93億元人民幣)打造的“技術帝國”,如今深陷債務危機,光環盡褪。 高端設備在訂單真空與折舊高峰的雙重夾擊下,從“利潤引擎”變為“成本黑洞”。 技術神話的光環,終究敵不過周期下行的重力。 設備端的收縮信號,像最后一根稻草,壓垮了仍幻想“高端技術可以抵御周期”的殘存僥幸。

把上述所有“點狀”信息連成一條“線”,就能看清當下印包行業的真實面貌——

需求端:結構性塌陷

1、煙、酒、消費電子等傳統高毛利訂單持續萎縮(虎彩煙包業務首當其沖);

2、電商去庫存、品牌方壓縮SKU,導致彩盒、瓦楞紙短期訂單“脈沖式”下滑,工廠開工率普遍不足六成;

3、歐洲“需求結構性下滑”被Sappi公開點名,意味著全球中高端紙品市場同步收縮,出口代工邏輯失靈。

供給端:產能嚴重過剩

1、過去十年各地“消費升級”,全國瓦楞、彩盒、煙包新增產能翻番,產能利用率跌破53%-58%(第三方估算),出現大幅面產能過剩;

2、價格戰從華南燒到華東再燒到歐洲,紙價、加工費雙殺;Sappi、Cascades選擇關廠止血,國內大多數中小企業只能選擇“熬”;

3、在設備端同樣出現過剩趨勢,尤其在訂單不足時這反而成為“高固定成本”噩夢,技術紅利亦敵不過周期經濟下行。

資金端:信用與現金流雙殺

1、客戶賬期越拉越長,虎彩、傲彩的“應收賬款”最后都變成“壞賬”,直接拖垮現金流;

2、金融機構對行業整體下調授信,續貸、展期門檻提高,觸發更多“突然死亡”;

3、企業轉型無法達到理想預期:傲彩的智能化、虎彩的文創轉型,都未能兌現盈利預期,VC/PE不再輸血。

成本端:剛性支出居高不下

1、紙漿價格雖回落,但能源、人工、環保排放指標等剛性成本依舊高位;

2、數字化、智能化改造的折舊攤銷進入高峰,訂單不足時反而放大虧損;

3、產業園區房租、設備融資租賃等“表外負債”集中到期,成為壓垮駱駝的最后一根稻草。

競爭格局:加速產業重塑

1、“大而不能倒”被證偽:全球龍頭Sappi、區域龍頭虎彩、技術龍頭LDP先后折戟,說明規模、技術、品牌都無法對抗需求塌方;

2、行業進入“剩者為王”階段:只有現金流極健康、訂單結構多元、區域布局合理的極少數企業能熬過寒冬;

3、有分析人士預測,未來2–3年國內印包企業數量或將減少30%–40%,產能將通過破產重整、并購、政府收儲三條路徑出清。

綜上所述,印包行業已整體進入產業寒潮期。短期無政策托底,中期看產能出清進度,長期則取決于能否在“綠色包裝、功能包裝、數字印刷小批量快反”三大新賽道中完成商業模式再造。

對于仍留在牌桌上的企業,主要生存策略無非還是:

1、現金為王:收縮戰線、盡量砍掉不盈利產線;

2、訂單為王:綁定新能源、醫藥、冷鏈生鮮等增量行業;

3、數智賦能:用數字印刷+本地服務替代長訂單+長庫存的舊邏輯。

在筆者看來,這不是一次普通的周期回調,而是一場由需求萎縮、產能過剩、資金斷裂疊加而成的結構性調整。

真正的極寒,將在2025—2026年全面降臨;唯有攥緊現金流、綁定新需求、重塑成本模型者,方能在冰雪消融之際,成為春日的第一批新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