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8-19日,2025印刷包裝產業經濟論壇暨全國印刷經理人年會于浙江杭州隆重舉行。會上,眾多行業大咖呈現了一場場精彩分享,為參會同仁啟迪新思考、新方向。接下來,我們會陸續整理年會中的精華內容,更多精彩值得期待!本期聚焦的是北京科印傳媒文化股份有限公司原總編王麗杰主題為《科印報告:我國印刷產業發展現狀與趨勢洞察》的演講內容。
2025年前三季度已步入尾聲,行業今年的經營走勢如何?發展態勢在發生怎樣的變遷?印企尤其是大企業,又在做怎樣的布局與行動?下面,我們用數字說話和案例觀察的方式進行一次盤點,希望能給大家帶來啟發。
今年經營走勢觀察
首先,我們來看一下,印刷行業今年的經營走勢,截止到7月底的情況。所觀察數據依托于國家統計局對規上企業(年營業收入2000萬元以上)的統計。在國家統計局的統計池中,印刷行業的規上企業有7000多家,相比全行業10萬多家企業,這7000多家數量雖然不多,但它們的營收已經占全行業總營收的近一半左右,所以這是非常重要的一個觀察點。
1.工業增加值
選用工業增加值指標,是用來做對比分析的,幫助我們了解全國經濟走勢、工業經濟情況以及我們印刷業的情況(見圖1)。全國經濟走勢,請看藍線。GDP增速今年一季度為5.4%,二季度為5.2%,上半年的累計增速為5.3%。這個5.3%的增速,相比去年同期和去年全年都提升0.3個百分點,從數據看經濟運行是平穩的,全年實現年初制定的5%目標問題不大。工業經濟走勢,請看綠線。工業增加值的月度增速,今年以來呈現波動態勢,但各月都在5%以上,還不算低。我們印刷業的走勢,請看紅線。在41個大類行業中,印刷業增速的波動幅度是比較大的,而且比全部工業的平均水平低很多,徘徊于微增長區間。

2.營業收入與利潤總額
今年上半年,規上印刷企業營業收入增速的高點,出現在3、4月份,僅達到1.7%。其后持續下行,截止到7月底,累計增速-0.7%,已經連續2月負增長(見圖2)。利潤總額增速,高點出現在4月,5.3%,其后也是一路下行,到7月底是-4%。總之,截止到7月底,規上印刷企業面臨雙降局面,其中利潤降速比營收降速要更大。

3.效益指標
規上印刷企業的營業收入利潤率,請看紅線(見圖3)。今年以來一直在“4區間”徘徊,大家看去年同期,比今年要高些,截止7月底是升到“5區間”的。而每百元營業收入中的成本,自年初以來小步幅下行。走勢和去年差不多,數值也和去年差不多。

4.營收與出口對比
圖4進行了營業收入和出口交貨值的對比。去年規上印刷企業的出口增速還是比較高的,遠高于營收增速(紅線遠高于藍線);但今年出口增速進入明顯的下行通道,跌幅比營收增速要大,到7月底,跌入負增長(-0.6%)。截至7月,無論國內市場還是出口市場,印刷規上企業的營收都是負增長了。

5.消費市場數據
最后,請大家看一下消費市場的數據。研究這組數據,因為這里很多是印刷企業的客戶行業,大家也可以從這組數據中感知經濟的脈動。從總量上看,截至7月,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增速為4.8%,去年全年是3.5%,如此看來,消費數據是有所回升的(見表1)。回升集中在哪些品類?大家請看紅色行,這些品類都實現了兩位數的增長。具體來說,基于消費品以舊換新政策的支持,“家用電器和音像器材類”增速超過30%,“文化辦公用品類”“家具類”“通訊器材類”的增速也均超過了20%。而升級類消費,像“體育娛樂用品類”“金銀珠寶類”增長也比較快。相比之下,“煙酒類”增速為5.2%,“化妝品類”增速為3.1%,“中西藥品類”增速為1.2%,而“飲料類”增速為-0.2%,我們的很多包裝印刷企業正是這些品類的服務商。
通過如上幾張圖表,今年印刷行業的運行概貌,大家有了大致的了解。從宏觀經濟來看,經濟運行整體平穩,但內外需皆存隱憂;從印刷行業來看,印刷企業仍面臨嚴峻挑戰。出版物市場的下行壓力,商務印刷市場的下滑趨勢,下游行業需求不足,外貿不確定不穩定因素,以及內卷加速導致的價格下滑等等,都需要我們去面對。
印業發展特點分析
目前印刷業處于怎樣的發展階段,有些什么發展特點?
1.產業規模
2024年,全行業工業總產值為1.5萬億元,增速為3.9%,從數據看整個產業的產值規模是穩步增長的。對這個增速,大家或許有所疑慮,我們做下對比分析。2024年,規上印刷企業營業收入增長2.4%,百強企業銷售收入增長2.67%。這3個增速,相互印證了一個事實:雖然經濟承壓、行業內卷嚴重,但2024年產業總規模的大盤子依然是穩定的。

我們再來看下本世紀以來全行業產值規模的發展軌跡,2002-2024年的情況(見圖5)。2002年,印刷產業的總盤子是1500億元,到2024年已經有1.5萬億元,20余年間整整增長了10倍。其實在上世紀最后10年,到本世紀初的10年,印刷業一直處于“高速增長期”,每年增速基本都是兩位數增長。但自拐點2014年以后,增速基本沒超過5%,我們印刷業已經歷了10年的“平緩增長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