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軟包裝行業正經歷快速發展,加工企業不斷追求更高的生產效率、更智能的包裝和更可持續的發展模式。在此背景下,常州博斯特西太湖包裝設備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博斯特常州”)憑借其全球專業知識和深度本土化策略,正在引領行業轉型。 最近,博斯特常州總經理盧東分享了公司“在中國,為中國”的戰略核心,并闡述了公司如何通過技術突破、智能生產和環保運營來應對市場變化,以及近期投資如何為企業的未來發展奠定基礎。 從“中國制造”到“中國研發” 過去50年,中國軟包裝行業已成長為一股全球性力量。在成本優化、數字化和可持續性的驅動下,市場正從單純的快速擴張向更高效的生產模式轉變。 博斯特常州成立于2018年,最初作為博斯特集團全球軟包裝業務的重要生產基地,專注于生產高端凹版印刷機、衛星式柔版印刷機和復合機。如今,公司已從一個制造中心發展為產品研發中心,標志著其實現了從“制造在中國”到“研發在中國”的重大轉變。 本土研發團隊對國內客戶需求的深刻理解,使得公司能夠迅速將全球頂尖技術應用于中國市場。例如,專為本地加工商設計的VISION CI衛星式柔版印刷機就是一個典型案例。 創新與智能制造驅動市場新機遇
by Biz Bridge開欄的話 銅版紙是噴墨印刷最難攻克的紙張類型;噴墨一開始只能印刷膠版紙,如果想要實現在銅版紙上的低成本噴墨印刷,技術上行不行?市場有多大?應用場景在哪里?誰會搶得頭籌? 為此,方正印捷特別開設【話說銅版紙噴墨】專欄,帶您探尋銅版紙噴墨印刷的世界,看清銅版紙噴墨印刷的真實進度條。 清晨的陽光穿透車間的玻璃,灑在高速運轉的噴墨印刷機上。墨滴精準地落在光潔如鏡的銅版紙上,瞬間暈染出鮮活的色彩——這是廣州藝彩數字印刷車間的日常景象,也是這家三十年老牌印企數字化升級的寫照。在這里,每一張銅版紙都記錄著技術更新帶來的改變。 大樹吐新芽:三十年印企“轉型抉擇” 一直以來,深耕傳統印刷的廣州藝彩憑借規模化生產占據著市場優勢,專業印制各類高檔書刊、畫冊、海報、宣傳單張、包裝等,是一家集印前、印刷、印后加工成型為一體的現代化綜合印刷企業。去年年營收超過2億元。 然而,隨著個性化定制需求的爆發式增長,小批量、短交期的訂單逐漸成為常態。面對這一市場變局,企業決策者敏銳覺察到:“不轉型就會被同行吃掉。”2024年成立的數字印刷部,就是這家老牌企業數字化轉型的起點。 洛陽拍板:兩臺噴墨機定乾坤 盡
by Biz Bridge
據《2025至2030年中國印刷品行業市場供需態勢及投資機會研判報告》預計:2025至2030年,中國印刷品行業市場供需態勢將呈現多元化、智能化和綠色化的發展趨勢,市場規模預計將保持穩定增長,但增速將逐漸放緩,整體市場容量有望突破萬億元大關。傳統印刷品需求轉向個性化、定制化,包裝印刷、教育印刷、文化印刷等領域需求旺盛。 2024年印刷工業營收約1.2萬億元,同比增長5.3%,包裝印刷、數字印刷將增長顯著,智能制造技術也將進一步得到普及,印刷行業智能化升級或成投資熱點。預計到2030年,印刷品行業數字化率將超70%。。 行業進入“動能轉換”關鍵窗口,增量紅利讓位于效率紅利,競爭焦點從“拼產能”轉向“拼附加值”,技術壁壘成為差異化競爭的關鍵因素。未來五年,誰能率先完成產線柔性化、工藝低碳化、生產智能化三大躍遷,誰就能在萬億市場中鎖定下一輪增長權。 33年技術引路人 再遞“躍遷方案” 北京嘉和頂新科貿有限公司是日本RMGT(利優比新菱)膠印機中國總代理(包括香港、澳門)、日本三菱輪轉機中國代理、日本宮腰輪轉數碼機的中國總代理,擁有DINGA頂佳數碼品牌,并自主研發了DINGA(
by Biz Bridge
坐落于嘉興平湖的現代化廠區,浙江大洪包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簡稱“大洪包裝”)展現出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在這里,我們見到了公司的掌舵人——奚曉亮。作為一位銳意進取的“印二代”,他不僅帶領企業不斷“開疆擴土”,更是一位實干型的青年企業家,僅用三年時間就將傳統包裝企業的產值提升了兩倍。 從上海到浙江,大洪包裝經歷了從設備升級換代到打造智能化工廠的轉型,業務范圍也從深耕醫藥包裝擴展到全面進軍日化、食品等社會包裝市場。如今,大洪包裝的年生產能力已達到10億只彩盒,并擁有一套涵蓋印前、印刷到印后的完整服務體系。而支撐大洪包裝實現這一系列跨越式發展的關鍵因素之一,正是與博斯特的深度合作。 01從傳承到革新:大洪包裝的戰略搬遷之路 “我們的前身是上海大洪印務,一家創立于1993年的老牌印刷企業。”奚曉亮開門見山地介紹道。“到了2016年,為了企業的長遠發展,我們在嘉興平湖拿下了24畝土地,并興建了24,000平方米的現代化廠房。隨后,在2018年,我們做出了一個重要決定,將所有的生產業務整體搬遷至浙江嘉興。” 這次搬遷并非簡單的地域轉移,更是一次徹頭徹尾的設備升級與革新。奚曉亮透露:“當時
by Biz Bridge
溫州隆華機械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隆華機械)成立于 2006 年,工廠位于美麗的溫州,迄今已走過第20個年頭。隆華機械擁有中外合資背景,投資總額高達1億元,注冊資本 2000萬元,擁有員工100余人。 與很多溫州本地企業一樣,隆華機械早期主要依靠引進國外先進技術與設備,通過模仿和仿制的方式,逐步積累生產經驗與技術基礎。這種模式在行業初期競爭相對緩和的階段,為隆華機械贏得了一定的市場份額,使其得以在印刷包裝機械領域嶄露頭角。 然而,隨著市場競爭的日益激烈,隆華機械逐漸陷入困境。 市場上產品同質化現象嚴重,價格競爭愈發,殘酷利潤空間不斷被擠壓。同時,客戶對于產品質量、性能及服務的要求不斷提高,而隆華機械原有的模仿模式難以滿足這些日益增長的需求。企業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前行的道路布滿荊棘。 在困境之中,隆華機械痛定思痛,深刻認識到唯有創新才是突破重圍、實現發展的第一動力。于是,公司毅然決然地踏上了一條充滿挑戰的創新之路。 從2011年起,隆華機械將發展重心全面轉向全自動平壓平模切機系列的研發、生產與創新。公司不斷加大研發投入,引進高端專業人才,組建起一支實力雄厚的研發團隊。同時,積
by Biz Bridge
“我干了標簽(印刷)10年,從最開始到現在,這些標簽延續到發展,我看到了標簽一個質的發展。從現在來看的話,整個的標簽行業未來發展我相信肯定是越來越好,而且標簽的精細度也越來越好,將來肯定會把標簽做成一個很精美的藝術品。“濟南天銳包裝印務有限公司總經理、山東省印刷包裝協會標簽分會會長張敏女士在接受cpp114記者采訪時表示。 小標簽,大世界!一枚小小的標簽,既可以是快速應用的工業品,服務于各個行業,也可形成個性化的工藝品乃至收藏品。而濟南天銳包裝印務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天銳包裝”),就是一家坐落于山東省濟南市,深耕標簽印刷領域10年的專業印企,為醫藥、食品、保健品、日化用品等多領域行業合作伙伴服務。 眾所周知,山東是我國的包裝印刷大省,而在如今“傳統+數字”、“印前+智能”的印刷新時代,這里的標簽產業有著怎樣的發展特色?面對行業內卷不斷加劇的現狀,企業又是如何通過智能化方案降本增效,靠品質贏得市場呢?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進天銳包裝,聽一聽公司的“女掌門”張敏的講述...... 強規劃,從“小富即安”到“快跑向前” 2014年8月,
by Biz Brid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