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民生新聞】訊 :

  近日,位于淮河路的當當書店蚌埠店在其社交平臺上發出閉店的消息。記者實地探訪看到,書店已開始清倉促銷,全場圖書、文創產品等優惠力度不小,吸引不少消費者趕來“撿漏”,也有人專程趕來懷念青春,與自己鐘愛的“精神家園”說再見。

  書店宣布“謝幕”后

  7月25日,記者來到當當書店蚌埠店,發現店面里里外外都貼上了醒目的閉店通知?!爱敭敃臧霾旱暌蚍孔馓崆暗狡?,將在8月份關閉,7月22日-8月11日期間,進行閉店促銷?!边@份通知上還同時寫明了銷售信息,儲值卡余額在此期間可正常使用,請盡快前來使用。閉店前,全場文創65折,全場黨政類、工具類圖書65折,其余類圖書全部55折。

  清倉促銷已持續數日,吸引了不少愛書人聞訊趕來。

  “好多人幾天前就得知了閉店消息,我來晚了,很多好書都被淘完了?!笔忻駝⑿〗憬衲觊_學讀研究生二年級,她提前列好書單有備而來,盡管已經抱了厚厚一摞書,但有幾本特別想入手的書沒買到,劉小姐略顯遺憾。

  “之前想買的《灌籃高手》全套要八百多,現在四百多就到手了。”“55折入手了《張愛玲全集》,比‘雙十一’還便宜,而且還確保正版。”……當不輸電商“雙十一”的優惠出現在實體書店,消費者的購買熱情也膨脹了。收銀臺前,不少人都是抱著厚厚的圖書去結賬,還有人專門拎著巨大的購物袋去買書。店內也有一些人在忙著拍照、拍VLOG,稱是以這種方式紀念青春,與陪伴多年的書店告別。

  在書店工作區,已經有很多書籍被打包裝進了紙箱,工作人員幾天前就已經開始為閉店的各種事項提前準備。

  店內工作人員告訴記者,閉店通知發布后,很多消費者來“撿漏”原價較高的套裝書籍和一些精品文創。

  2017年11月,當當書店蚌埠店開業,在淮河路經營了將近7年的時間。店長李成玲從店面開業就在這里任職。臨近離別時心中也難免諸多不舍。

  “書店要暫時和讀者們說再見了,盡管不舍,但也要微笑告別了,期待和大家再重逢的一天。”李成玲告訴記者,這家店閉店后,總部暫時沒有計劃在蚌埠再開新店。今后如果有合適的地段、成熟的時機,應該還會有開店計劃。

  至于閉店原因,李成玲坦言,因素很多。電子圖書、線上書店對實體店的沖擊,與商場的租約博弈,傳統商圈客流量下滑,社交平臺對讀者空余時間的擠占等等因素導致書店閉店。

  實體書店的路在何方?

  同城實體書店蚌埠新華書店,位于城市另一商圈,人氣一直較高。為了更多地“留住”讀者,店內除了開辟了舒適閱讀區、文創產品區、咖啡甜點區等多種場景,負責人王斌介紹,店內經常組織各種各樣的活動,比如閱讀分享會、文化進萬家、名師大講堂、智慧大閱讀、流動的書店、小小圖書管理員等,目的就是營造閱讀氛圍,培養讀者的閱讀興趣和習慣。

  “實體書店確實是微利行業,尤其近幾年,我們反而更重視社會效益,通過很多公益類活動積累社會口碑、增加讀者黏性?!蓖醣笳J為,實體書店要想生存下去,不能僅盯著“賣書”。實體書店更需要學會“多條腿走路”。今年年初,蚌埠新華書店還在抖音平臺開通了線上銷售,通過線上直播、視頻引流嘗試多渠道經營。

  已經在蚌埠經營了34年的“行者書屋”,早已成為蚌埠市的文化地標。三四十平方米的書房內,擠了滿滿當當的書,看著并不高大上,但在讀者中名氣很大。這也是全省少見的持續經營了三十多年的社科類書店。

  經營者宋曉光認為自己的書店能長久立足,其實運營思維和當下的“互聯網思維”不謀而合,就是找準了賽道,只做某一垂類。這家書店只經營一類出版社出版的社科類書籍,只賣“常銷書”而非“暢銷書”,這類書多為經典,更能經得起時間和市場的考驗。經營者宋曉光常年在書屋內讀書,一邊賣書一邊讀書,很多讀者走進這里看書、選書、品書,久而久之與他結交成為了書友。

  “我一直在盡力打造家庭書房的氛圍,在無形中煽情,吸引人讀書?!彼螘怨庹f,夾在出版社和電商之間的實體書店非常艱難。一方面,與電商能夠走量不同,實體書店尤其是體量較小的書店,想要從出版社手中拿到低折扣比較困難;另一方面,實體門店的房租、人工等一系列支出是不可避免的,成本壓力更大,想讓實體書店像線上圖書那樣打折,幾乎不可能。實體書店只有找準自己的定位,才能生存下去。

  “實體書店正在命運的十字路口,每個選擇都是生命的轉折點,很難準確給出滿分選擇,要實現突圍,大概都會經歷黑暗中摸索、泥沼中跋涉的過程?!卑不肇斀洿髮W經濟系副教授史曉紅認為,隨著互聯網的發展,人們的空余時間逐漸被各種社交平臺擠占,能夠靜心看書的人越來越少,需求端動力不足,實體書店必須不斷嘗試找到新的商業模式和營銷策略,實現突圍。比如,加快數字化轉型,利用算法優化門店庫存狀況,推出特色產品和服務,尤其是文化活動、展覽、講座等,或者通過打造特色書店、主題書店等方式來滿足消費者的個性化需求,甚至是培養、創造出需求。書店想要長期生存下去,需要盡可能為目標客群創造獨特的價值,培養忠誠顧客,提升自身的抗風險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