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訊:棕紅色書封、燙金書名、全彩高清圖版、原大印刷、高度還原文獻原貌……由敦煌研究院編纂、甘肅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甘肅藏敦煌文獻》(第1—12冊)近日正式問世,整齊壘放在一起足足有一尺多高,無論是內容還是外在形式都極具“含金量”。

??“敦煌文獻是研究敦煌文化的重要基礎資料支撐,整理與出版《敦煌文獻全集》,可以為敦煌文化的現代化闡釋提供權威可靠的圖版文本,對進一步引領國際敦煌學向深向廣發展,特別是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敦煌研究院黨委書記、《甘肅藏敦煌文獻》總主編之一趙聲良介紹說,《甘肅藏敦煌文獻》是“敦煌文獻系統性保護整理出版工程”項目成果——《敦煌文獻全集》的子項目,入選“十四五”國家重點出版物出版規劃項目、2021—2035年國家古籍工作規劃重點出版項目(第一批)、國家古籍整理出版專項經費資助項目。

??《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記者了解到,“敦煌文獻系統性保護整理出版工程”是全國古籍整理出版規劃領導小組主持,我國學術界、文化界、出版界共同推進實施的一項重大文化工程。《敦煌文獻全集》作為其中的重點項目,旨在以高清全彩方式高水平集成刊布、高質量系統整理散藏世界各地的敦煌文獻。

??中古時期的“百科全書”

??敦煌位于陸上絲綢之路河西走廊段最西端,這個戈壁中生機勃發的綠洲,蘊含著中華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然而,在從明到清中期長達500年的時間里,由于政治原因,絲路受阻,交通閉塞,敦煌幾乎被人遺忘。1900年6月,因為敦煌藏經洞的意外發現,使其聞名遐邇。洞內出土了7萬余件公元4世紀至11世紀的古代文獻和藝術品,其中大量以紙本寫卷為主的古代文獻震驚了世界,被學界稱為“敦煌遺書”。

??遺憾的是,敦煌藏經洞被發現以后,藏經洞出土的各類文獻遭到英、法、俄、日等國探險家的劫掠,致使大批敦煌文獻流失海外,現分藏于國內外近百家公私收藏機構。

??資料是一切學術研究的基礎。對敦煌學來說,這一點顯得更重要。敦煌學的研究是在藏經洞出土文物和文獻等資料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因為大部分敦煌文獻已流失海外,而藏在國內各收藏機構的敦煌文獻,也首先是將其作為文物而珍藏的,并不是作為圖書館資料而可以直接利用。因此,對大多數研究人員來說,不可能親自閱讀敦煌文獻,而作為文物保存的敦煌文獻,由于年代久遠,紙張破損,也不允許被多次翻閱。根據原件拍攝,然后影印出版,就成了最好的刊布方式,這樣既可以保存原狀,也可以滿足大部分研究者的需要。

??趙聲良介紹,“敦煌遺書”的文化內涵博大精深,內容涉及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是當時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生活的各種原始記錄,是我國中古時期社會生活的“百科全書”,對于研究我國魏晉至唐宋時期的社會、經濟、文化歷史都有極為重要的學術價值。

??推進敦煌文獻研究利用

??新中國成立后,“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進一步促進了社會主義文化事業的繁榮發展,我國學者利用敦煌文獻的條件開始得到改善。改革開放后,我國學術界掀起了整理、研究敦煌文獻的熱潮,資料收集和整理的困難狀況得到徹底改變,國內敦煌學界從文獻資料的刊布逐漸進入深入的研究階段,敦煌學出版也隨之進入繁榮階段。

??進入20世紀90年代,敦煌文獻的整理刊布工作取得豐富成果,在我國敦煌學界和出版界密切配合下,陸續推出了《英藏敦煌文獻(漢文佛經以外部分)》《俄藏敦煌文獻》《法藏敦煌西域文獻》《國家圖書館藏敦煌遺書》《甘肅藏敦煌文獻(全六卷)》等一批大型敦煌文獻圖集,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研究和閱讀需要。

??“這批出版成果代表了當時最高水平,但限于當時的技術條件和學術水平,與新時代高質量發展要求相比還有較大提升空間,學術界、文化界對提高敦煌文獻整理研究和出版質量有著迫切需求。”趙聲良告訴記者,結合當前實際,提高敦煌文獻整理研究和利用水平需要統籌整合,進一步提高工作系統性和規范性,優化完善文獻定名等學術性工作,反映敦煌文獻最新整理研究成果,體現當前學術研究水準,以新理念新方法新技術呈現之前膠卷翻拍、黑白拼版等技術所不能全面展示的敦煌文獻信息。

??在趙聲良看來,《敦煌文獻全集》較之前推出的敦煌文獻圖集實現了三個突破:一是整體布局、全面匯聚,實現高水平集成刊布。加強存藏國內敦煌文獻摸底和交流,推動散失海外的敦煌文獻更高水平“回歸”,有力推進敦煌文獻永續傳承發展。二是深入研究、接續推進,實現高質量系統整理。體現敦煌學學術發展脈絡,吸納最新學術成果,加強敦煌文獻研究定名工作,提升敦煌文獻整理出版的學術水平。三是精編精審、精校精印,實現“高保真”完整呈現。充分利用新的技術條件,采用高清全彩方式印刷出版,推進敦煌文獻整理研究、普及推廣和開發利用。“此次推出的《甘肅藏敦煌文獻》作為《敦煌文獻全集》的子項目,是甘肅藏敦煌文獻的高清彩色圖錄。”

??推動敦煌文化資源共享

??有文化自信的民族,才能立得住、站得穩、行得遠。敦煌文化展示了中華民族的文化自信。

??“敦煌文化是中華文明同各種文明長期交流融匯的結果。”2019年8月19日下午,習近平總書記在敦煌研究院同有關專家、學者和文化單位代表座談時強調,“研究和弘揚敦煌文化,既要深入挖掘敦煌文化和歷史遺存蘊含的哲學思想、人文精神、價值理念、道德規范等,更要揭示蘊含其中的中華民族的文化精神、文化胸懷,不斷堅定文化自信。”

??如何讓敦煌文化在新時代熠熠生輝,綻放千年光彩?這成為敦煌學研究面臨的現實問題,同樣也是宣傳思想文化戰線義不容辭的責任。過去4年多時間里,他們始終牢記習近平總書記殷殷囑托,勤奮耕耘、孜孜不倦,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而“敦煌文獻系統性保護整理出版工程”的啟動實施茲事體大。

??“圖書的出版對學術交流和文化傳承起到很好的普及作用,通過這些著作的出版,可以讓越來越多的普通人了解敦煌文化和敦煌學,更可以推動敦煌學研究的繁榮發展。”趙聲良說,《甘肅藏敦煌文獻》收錄當前所見甘肅藏全部敦煌文獻,并對其作了深入研究,對文獻的編號、名稱、題記、現狀等情況作了著錄,吸納了最新研究成果,為敦煌文化的現代化闡釋提供權威可靠的圖版文本,對推進敦煌文獻整理研究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和現實意義,有利于推動敦煌文化資源共享,將催生出更多新的研究成果,特別為推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奠定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