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嘉集團成立五十周年:創新驅動,引領印刷新格局
2020-09-10 15:19 來源:東莞日報 責編:覃子喻
- 摘要:
- 回顧力嘉集團的創業經歷,勤奮、務實、與時俱進是集團取得成功的三個秘訣。在這段波瀾壯闊的創業史中,馬偉武、馬馀雄等企業家篳路藍縷、艱苦創業的精神閃耀其中,集團的發展歷程更折射出中國印刷包裝業的成功轉型。
上世紀70年代中期,香港工業高速發展,同時帶動了印刷業的發展。力嘉敏銳地抓住這個機遇,業務開始涉及印刷包裝。此時,力嘉生產能力與市場份額都有了一定規模。1980年,馬余略從廣州到港加入力嘉,馬氏兄弟及主要骨干組成拼搏團隊“兄弟班”,夜以繼日地開拓新市場,發展新業務。
生意越做越大,但馬偉武沒有安于現狀,他將資金不斷用于買廠房、購置新機器和新設備。70年代末,力嘉終于在香港鴻圖道購置了新廠房,這標志著力嘉無論是從資金、管理還是技術方面都進入全新的發展階段。很快,這家“初出茅廬”的印刷企業便發展成擁有兩百多名工人和兩萬多平方米廠房的大型企業。
辨勢
乘改革開放東風,入深圳投產
進入80年代,香港制造業面臨土地成本增加、勞動力價格不斷攀升的成長瓶頸,港企的“成長期煩惱”同樣困擾著力嘉集團。如何規避不良因素,將企業做強做大?馬偉武將眼光放到了改革開放進行得如火如荼的深圳。
深圳與香港僅有一河之隔,而且當時深圳正大力引進工業型制造企業,得知消息后馬偉武立即去到深圳橫崗考察。
“當時橫崗尚是一片荒蕪,很多人都質疑我在深圳投產的眼光,但我始終認為,在當時的形勢下,要發展就一定要進到內地來,內地就是香港的腹地,也是港人的福地。”馬偉武說。
1986年,力嘉在橫崗的觀音山腳租用了一座600平方米的廠房,投入生產。歷史證實,這是力嘉發展歷史上具有決定性意義的一次戰略跨越。
適逢內地各地建設熱火朝天,經濟高速增長,紙品市場需求旺盛,力嘉的訂單如雪片飛來,年產值屢創新高。力嘉乘勝追擊,于1989年投資興建了橫崗力嘉紙品大廈 (現為力嘉創意文化產業園一期),并購買了橫崗觀音山下10多萬平方米的荒地,斥巨資引進國際先進生產設備和生產線。力嘉在這一時期培訓了大量的技術人員,努力拓展業務、提高產品和服務質量,增加和完善生產相關配套設施。
觀音山下的養精蓄銳、厲兵秣馬,為力嘉日后的騰飛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在深圳投產的這段時間里,力嘉集團一邊從廣闊市場中汲取養分,一邊回饋社會,幫助建設深圳。華南國際工業原料城(以下簡稱“華南城”)位于深圳市龍崗區平湖物流基地園區,總規劃建筑面積超過260萬平方米,總規劃投資超過60億元人民幣。這個華南原材料交易中心有五個項目:皮革皮具、電子、印刷紙品包裝、五金化工塑膠和紡織服裝,是集交易、展示、信息交流、倉儲、配送、貨運以及金融結算等功能于一體的超大規模工業原料及成品展示交易中心,也是集采購、旅游、餐飲、休閑、娛樂為一體的現代綜合商貿物流城。馬偉武是最早在深圳龍崗投資興業的港商,也是華南城最初的五大股東之一。
“力嘉投資華南城,是想幫助解決珠三角制造業普遍存在的采購分散和缺乏完備原料供應鏈的難題,就結果來看,是圓滿達成了目的。”馬偉武表示,既然是印刷紙品包裝的一份子,有責任建立一個印刷包裝原材料工業中心。進入深圳以來,力嘉一直致力減少深圳的商貿物流成本,并且積極宣傳改革開放的政策效益,先后引進了海德堡、三菱重工印刷機、大日本網屏、博斯特等企業,成為紙品印刷機械、耗材生產廠家的直銷基地,還有印刷紙品包裝企業的采購平臺,以身作則吸引港商來內地投資。
鼎盛
集團扶搖直上,步入黃金時代
90年代,力嘉進入發展的黃金期。經過多年的奮斗,公司購買土地建設廠房,更新了生產設備,業務發展不斷擴展。
1990年力嘉引進美國制造的瓦楞紙板生產線,1993年引進德國印刷設備開展印刷業務,設備和技術的進步使得力嘉成長為包裝印刷行業的“巨輪”,業務覆蓋彩印、瓦楞紙板箱生產、紙制精品生產及數碼快印,客戶遍及歐美、日韓和東南亞地區。
- 關于我們|聯系方式|誠聘英才|幫助中心|意見反饋|版權聲明|媒體秀|渠道代理
- 滬ICP備18018458號-3法律支持:上海市富蘭德林律師事務所
- Copyright © 2019上海印搜文化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電話:1881662209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