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彩色印刷標準設立
2011-08-02 08:07 來源:中國噴碼機網(wǎng) 責編:王岑
- 摘要:
- 隨著人們對彩色印刷品需求的增多,絲印廠商越來越意識到:為了保持企業(yè)的競爭優(yōu)勢,必須具備四色或多色印刷的能力。
  Swansea大學派出了大量碩士、博士研究生,在測量動態(tài)生產(chǎn)過程,提高印刷機的控制能力,提高印品質量和設備的利用率等方面做了很大貢獻。他們不僅是為了確定變量的允許范圍,而是想要改進并重新定義實際的生產(chǎn)過程。Swansea大學的工程師還利用先進的測量技術開發(fā)了一種能測量印刷機上不斷改變的力的組合式傳感器,能夠更好地監(jiān)控生產(chǎn)過程。
三、廣泛的國際合作1994年,Gloscat大學與Swansea大學的合作者們在進行了大量研究的基礎上,向英國標準協(xié)會(BSI)提交了標準草案,他們認為如果這一標準能夠得到更廣泛的應用,擴大到整個歐洲范圍,將會帶來更大的效益。這一想法得到了德國標準化組織的認同。緊接著,英國決定向國際標準化組織ISO推薦。
  
國際標準化組織印刷技術委員會最早是為膠印過程的色彩復制制定標準,但在20世紀80年代末,專門召開了圖形圖像藝術領域的會議,討論為所有復制的分色過程建立標準。這一舉措隨著數(shù)字化印前系統(tǒng)及其它技術的發(fā)展愈發(fā)顯得必要。
  
1994年10月,國際標準化組織印刷技術委員會(ISO/TC130)在柏林召開了會議,英國在會上提交了彩色絲網(wǎng)印刷標準的草案。但這次TC130會議正對膠印過程的標準進行最后的修改,而對于絲印方式則認為需要個別處理。該草案還提交給了德國印刷研究所(Fogra)的MartinPoller先生。Fogra研究所在這一領域中也進行了一些研究,并且開發(fā)了一些測試膠片,專門用于檢驗絲印中的色彩精確度和色調平衡問題。Poller先生對英國方案進行了一系列研究之后,得出結論:有關的標準必須在各種不同環(huán)境條件下制定。部分原因是由于Fogra研究所的研究是基于直接乳化的絲網(wǎng)模版和平臺式印刷機,而英國研究者是根據(jù)毛細膜片絲網(wǎng)模版和滾筒式印刷機,MartinPoller先生根據(jù)Fogra研究所的研究成果對英國方案進行了修改,并在1995年3月召開的TC130會議上遞交給委員會,但是,委員會成員對Poller先生的方案進行仔細的研究討論后,認為仍需要進行完善。
  
四、ISO標準的建立及取得的進展TC130負責所有圖形藝術領域標準的建立,但由于原來沒有一個標準模式可以涵蓋包括絲網(wǎng)印刷在內的所有印刷過程,因此,需要為絲印過程建立獨特的標準。經(jīng)各成員國研究決定,絲網(wǎng)印刷的標準化工作由TC130的三個工作組承擔,其分工如下:第1工作組專門負責各種印刷過程中術語的標準化,包括絲網(wǎng)印刷中的術語。
  
由于絲印與其他印刷方式從技術角度上講沒有多少共同之處,所以從第3工作組的成員中分離出一部分組建了一個特殊的工作組,專門處理絲印過程。他們主要研究來自原稿圖像、分色膠片、絲網(wǎng)處理和油墨轉移及相關過程的各種參數(shù)。
  
第4工作組主要負責油墨的特性處理。設立這一工作組主要是因為現(xiàn)存的標準彩色油墨系統(tǒng)是為平印及相類似的復制過程服務的,對于絲印油墨還沒有廣泛適用的標準。
  
除上述的三個工作組外,還有第2工作組,但它是專門研究數(shù)字化數(shù)據(jù)轉換的,與絲印的標準化工作沒有直接的聯(lián)系。來自英國、美國、德國和日本等九個國家的專家們參與到這些工作組中,研究資金主要來自貿易組織和參與國的企業(yè)。合作在以下幾方面取得進展。
                        
                            
                        
                    
                    
                    
                三、廣泛的國際合作1994年,Gloscat大學與Swansea大學的合作者們在進行了大量研究的基礎上,向英國標準協(xié)會(BSI)提交了標準草案,他們認為如果這一標準能夠得到更廣泛的應用,擴大到整個歐洲范圍,將會帶來更大的效益。這一想法得到了德國標準化組織的認同。緊接著,英國決定向國際標準化組織ISO推薦。
國際標準化組織印刷技術委員會最早是為膠印過程的色彩復制制定標準,但在20世紀80年代末,專門召開了圖形圖像藝術領域的會議,討論為所有復制的分色過程建立標準。這一舉措隨著數(shù)字化印前系統(tǒng)及其它技術的發(fā)展愈發(fā)顯得必要。
1994年10月,國際標準化組織印刷技術委員會(ISO/TC130)在柏林召開了會議,英國在會上提交了彩色絲網(wǎng)印刷標準的草案。但這次TC130會議正對膠印過程的標準進行最后的修改,而對于絲印方式則認為需要個別處理。該草案還提交給了德國印刷研究所(Fogra)的MartinPoller先生。Fogra研究所在這一領域中也進行了一些研究,并且開發(fā)了一些測試膠片,專門用于檢驗絲印中的色彩精確度和色調平衡問題。Poller先生對英國方案進行了一系列研究之后,得出結論:有關的標準必須在各種不同環(huán)境條件下制定。部分原因是由于Fogra研究所的研究是基于直接乳化的絲網(wǎng)模版和平臺式印刷機,而英國研究者是根據(jù)毛細膜片絲網(wǎng)模版和滾筒式印刷機,MartinPoller先生根據(jù)Fogra研究所的研究成果對英國方案進行了修改,并在1995年3月召開的TC130會議上遞交給委員會,但是,委員會成員對Poller先生的方案進行仔細的研究討論后,認為仍需要進行完善。
四、ISO標準的建立及取得的進展TC130負責所有圖形藝術領域標準的建立,但由于原來沒有一個標準模式可以涵蓋包括絲網(wǎng)印刷在內的所有印刷過程,因此,需要為絲印過程建立獨特的標準。經(jīng)各成員國研究決定,絲網(wǎng)印刷的標準化工作由TC130的三個工作組承擔,其分工如下:第1工作組專門負責各種印刷過程中術語的標準化,包括絲網(wǎng)印刷中的術語。
由于絲印與其他印刷方式從技術角度上講沒有多少共同之處,所以從第3工作組的成員中分離出一部分組建了一個特殊的工作組,專門處理絲印過程。他們主要研究來自原稿圖像、分色膠片、絲網(wǎng)處理和油墨轉移及相關過程的各種參數(shù)。
第4工作組主要負責油墨的特性處理。設立這一工作組主要是因為現(xiàn)存的標準彩色油墨系統(tǒng)是為平印及相類似的復制過程服務的,對于絲印油墨還沒有廣泛適用的標準。
除上述的三個工作組外,還有第2工作組,但它是專門研究數(shù)字化數(shù)據(jù)轉換的,與絲印的標準化工作沒有直接的聯(lián)系。來自英國、美國、德國和日本等九個國家的專家們參與到這些工作組中,研究資金主要來自貿易組織和參與國的企業(yè)。合作在以下幾方面取得進展。
- 關于我們|聯(lián)系方式|誠聘英才|幫助中心|意見反饋|版權聲明|媒體秀|渠道代理
- 滬ICP備18018458號-3法律支持:上海市富蘭德林律師事務所
- Copyright © 2019上海印搜文化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電話:18816622098
          



 
                









 
                                 
                                 
                                 
                                 
                         
                        


意商城news.jpg)









